2020年,突如其来的疫情,阻断了学校正常开学的脚步。从2月3日开始,我校为响应“停课不停学,学习不延期”的号召,有序开展线上教学活动,同学们也正式开始居家学习。
线上教学,看似简单易操作,但实际却是困难重重。面对新情况、新挑战,学生、教师、家长、学校都在进行不断的调整与适应。新学期,得益于班级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,五(1)班全体教师,严格按照学校各项安排与要求,推动教学、德育等工作正常有序开展,学生快速调整状态,学习积极性高涨,班级学习氛围较为浓郁。看到学生在多方面的进步与成长,作为班主任,内心深处,感到欣喜。
接下来,我将从三个方面,挑选三个代表性案例,聊聊“我的孩子我的班”那点事,也对近一个月的线上教学工作作出反思与总结。
一、善行在社会
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“没有善良——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真正发自肺腑的温暖——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美。”2月26日晚,余文娆的妈妈给我发来一段很长的文字,这段文字分为两部分内容:分享孩子的居家学习方法;分享母女身体力行,为武汉捐款购买医用物资的举动。
说实话,当时读到那段热情洋溢的文字,我热血沸腾,备受感动。学校核心文化是“善文化”,特殊时期,如何存善心,积善德、施善行呢?文娆妈妈带领孩子,用实际行动,回答了这个问题。
类似的善举,也许每个人都有过,但国难当头,依然能够克服重重困难,坚持行善的举动,却更显弥足珍贵,更显意义非凡。
正所谓,最好的课堂在社会,孩子在这次疫情中,感受到的、学习到的、收获到的,才是最珍贵的、最美好的、最难忘的。
作为老师,从内心深处感到温暖,那时时行善、处处行善的自我驱动,那浓浓的爱国情谊,谁又能不受感动呢?
二、重心理疏导
“老师,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学?”
“开学时间还不能确定呢,要看疫情形势和学校安排。”
“老师,如果疫情结束早了呢,会不会提前开学呢?”
“如果疫情结束早了,应该会提前开学的。但是出于大家的安全考虑,学校会做出相关安排的,我们就耐心等通知吧。”
“老师,会不会等到四月?”
“四月应该不至于吧,老师说不准,现在疫情形势已经变得基本可控。”
以上是我和我的学生杨钰涵的一段聊天对话,孩子的持续追问,让我深深感受到她对开学的渴望和期盼,也让我意识到孩子开始出现轻度的心理焦虑。
孩子从老家新乡返回郑州后,情绪一直不太高。有一天上午上完课,给我留言:老师,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?如果你与一个非常亲密的家人分开了,你会是怎样的心情?这个时候,我才猛然意识到,不知不觉间,我好像成为了她可以信赖的朋友。
那天中午,我们俩电话聊了20多分钟,一开始她还是比较拘束,不太愿意打开心扉,但慢慢地,她向我道出了事情的原委。她在讲述时,我认真倾听,不自觉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。我建议她多和班级同学沟通,多和老师联系,多理解父母,多表达自己,学会和不同的人、用不同的方式去交际,我鼓励她要更自信!看到钰涵,仿佛看到了我自己,内向、腼腆、重情感,但她比我更勇敢。
通过这件事,我认识到,原来更多时候,我们不应只关注孩子的学习,还应走进他们的内心,成为他们的朋友,亦师亦友,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师生关系状态。
三、家校勤沟通
特殊时期,有效的家校沟通,显得举足轻重。但当完全的线上沟通取代直接的面对面沟通,很多问题还是不可预知地出现了。2月26日凌晨,班级一位家长连日来由于要倾注全部精力来辅导两位孩子,已有些身心俱疲、无力支撑......多重因素导致孩子母亲情绪失控。我首先表达对她的理解,尽力安抚她的情绪。在接下来的一对一沟通中,我才了解到,这位同学线上课程理解有困难,加之从郑州回老家时,未预料到会发生如此重大的疫情,课本未带。
掌握了孩子的线下学习情况,一方面,我第一时间联系学科老师,询问事情原委,安抚老师情绪,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;另一方面,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,关注学生情绪,分析周清考试情况,给出合理化建议等。
通过近一周的持续关注,家长快速调整情绪,积极配合老师,主动进行沟通,孩子的学习状态回归正常。虽然存在学习基础差,作业效率低,注意力不集中,偏科严重等现实问题,但正如我在回复孩子妈妈微信中说的“越是跟孩子们相处,越是能够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更多的闪光点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他可能不是学习最棒的,最优秀的,但努力认真、积极进取的样子同样值得肯定”。
何为有效的沟通?我认为“心贴心”最重要,设身处地,想你所想,急你所急,共同探讨,寻求方法与路径。无论何时何地,出现怎样的意见分歧,家校都应保持高效的持续不断的沟通,都应守望相助,彼此温暖,携手努力!
目前,疫情虽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,但已经开展的线上教学,在一定时期内,将会持续推行。我想,不管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与险阻,我都将用一颗真心,一颗热心,一颗诚心,在我的班级,向我的孩子,传递更多正能量讯息,真正践行教书育人崇高目标,带领学生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!